丹东市元宝区:多点成线 开拓基层政治生态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2-12-29 09:15    来源:丹东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是今年省委主抓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区‘阳光三务’活跃度达到省里要求;‘12345’平台近年38个疑难件全部办结;‘微腐败’大清扫三轮24件案件全部办结……”

这已经是丹东市元宝区委常委会今年第七次调度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工作。此项工作由元宝区纪委监委牵头,会同全区10个责任部门明确了十方面32项任务,出台了92条措施,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以小微权力为切入点,架起严以用权高压线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此,元宝区纪委监委以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专项行动为契机,严格规范基层用权。

扎实推行“阳光三务”。元宝区纪委监委积极推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务、政务、村(居)务全公开,实现“三务”目录制定标准化、“三务”信息上传制度化、“三务”监督检查常态化,让每一项权力清单化、让每一次用权可视化、让每个人监权便捷化,使群众真正看得见、看得全、看得懂、能监督。截至目前,元宝区纪委监委已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录入2021年以来“三务”信息6000余条,注册用户2万余人。区纪委监委对24个领域的公开信息进行查验,发现并整改问题83个。

集中开展“微腐败”大清扫。基层干部直面群众,其腐败违规问题一旦出现,会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为此,元宝区纪委监委全面起底反映基层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领导班子带头包案,全面排查涉及“微腐败”的问题线索,让基层的“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目前,三轮“微腐败”大清扫工作24件案件全部办结,立案7件,处分11人,组织处理2人,匿名举报查实通报6人。

全力推动信访减量退位。元宝区纪委监委督促各镇街、各部门首接首办责任,提升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和一次性办结率,严肃查处信访背后的腐败问题。区级领导参与接访工作132次,推动化解疑难案件37件。“万件化访”388人次落实包保责任,台账案件动态清零。

以队伍建设为突破点,提高干事创业基准线

元宝区纪委监委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全力锻造政治过硬、纪律过硬、本领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整治“四风”顽瘴痼疾。元宝区纪委监委抓住重要节点,年内发放提醒通知书174份,逐级开展廉政谈话5427次。第一时间将严禁党员、公职人员酒驾醉驾纳入“四风”问题监督重点,开展监督检查13次,制发《严禁酒驾醉驾提醒函》2万份。同时,结合本区情况,集中开展党员干部违规建房、领导干部亲属寄生性腐败等专项监督。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从以往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选取典型,拍摄警示教育片,撰写警示录。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公开庭审,“零距离”旁听庭审,“面对面”感受法律威严,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

评选打造“清风干部”。元宝区纪委监委在全区评选“清风干部”17人,选树2名“雷锋式”纪检监察干部典型,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勤勉尽责、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分批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全方位收集干部工作、学习、纪律等情况,为客观准确评价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提供参考。

以科学治理为着力点,打通常治长效生命线

推进大数据监督。元宝区纪委监委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组建了全省首家县区级纪检监察系统大数据中心——元宝区纪检监察和巡察工作数据中心,力促大数据监督与专项监督贯通融合。在重点开展的公租房专项整治中,收集电子信息数据14237条,立案4件,党纪政务处分4人,下达监察建议书2份,清退保障性住房27套,追缴违规领取的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款11.25万元,大数据监督和大数据办案的“双轮驱动”优势充分彰显。

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整合基层纪检委员、正风肃纪监督员等监督资源,并依托区特色智慧化基层治理平台,将全区1300余名网格员聘为义务监督员,延展监督范围。对监督力量进行培训,拓展发现问题渠道,提升监督质效,守护群众利益保护干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