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做实“阳光三务”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丹东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辽宁阳光三务”平台作用,以“阳光惠民”为主题,以“抓亮点、解难题、惠民生、促深入”为工作重点,立足监督主责,精准施策,推动“阳光三务”提档升级,助力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贯通“四项监督”,纵深压实主体责任。一是汇入派驻监督。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由派驻纪检监察组推动组织、民政、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推动职能部门细化市级指导目录85项,指导基层规范化公开。二是深入纪律监督和监察监督。采取“线上监督+实地检查”双路径同步推进的形式,对村级“三务”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整改公开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问题28个,市县两级纪委监委对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督促整改不到位的6个单位作出说明,对相关人员严肃处理。三是融入巡察监督。主动对接省委巡视组,推动各地区深入整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十三届市委第四轮巡察,将“是否积极推行‘阳光三务’,规范权力运行”纳入巡察范围,压实镇街、村社主体责任。
坚持问题导向,直击热点难点堵点。一是分析研判明确方向。结合近年来查处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以及群众来信来访分析研判,找准本地区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领域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公开。二是下沉指导规范公开。针对群众“看不明白”、村社“不知怎么公开”等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对群众高度关注的公开项目深耕细作,下沉一线指导,细化公开内容,统一制定群众易懂、管理员易操作的公开模板,使公开更接地气。三是跟进监督纾困解难。跟进督促村社及时查看群众反馈意见并及时答疑解惑,督促职能部门及镇街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主动对接“12345”等群众投诉平台,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公开不到位、虚假公开”等相关问题跟进处置,推动息访化访、减存遏增。截至目前,及时回复群众意见1400余条,及时率100%,群众意见反馈满意率98.67%。
聚焦宣传引领,营造监督浓厚氛围。一是“立体化”宣传造势。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走廊橱窗等载体开展宣传,发放宣传品5万余份,联合省建行丹东分行在建行营业网点屏幕滚动发布“阳光公开促和睦、‘三务’透明暖人心”等宣传信息,引导群众参与。二是“手把手”推广学习。组织村社纪检委员、村级正风肃纪监督员、“网格员”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手把手”教群众查询使用,广泛动员村“两委”成员、村(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末端监督。三是突出典型示范引领。每个县区重点培育2-3个示范村社,以“信息公开100%、注册率20%以上、活跃率每月20%以上”等为基本标准,突出榜样引领作用,提升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目前,全市注册“辽宁阳光三务”平台人数近33万,群众活跃度达到21.2%。
凸显“大数据”赋能,打造数字监督引擎。一是搭建互通网络。丹东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丹东惠民扶贫资金网电脑端及手机客户端加入“阳光三务”模块及微信二维码,便于群众实时联动查询,有效监督。二是拓宽问题渠道。推动各地区发布“三务”信息19余万条,形成原始数据库;推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丹东惠民扶贫资金网与“三务”公开信息形成比对,拓展发现问题渠道。三是开展“大数据”筛查。对村(居)务公开中的“惠民富民资金一卡通”“耕地地力补贴”等项目进行数据比对,查找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等问题,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探索“全链条”模式,写好“后半篇文章”。一是严肃执纪问责。紧密结合群众反馈及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审查调查,严查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截至目前,已查处相关问题39个,处理39人。二是开展专项整治。针对群众反馈意见集中的重点领域,结合乡村振兴专项整治,开展服务“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督促职能部门排查问题,深入整改。截至目前,发现职能部门问题23个,查处相关问题28个,处理30人。三是拓展公开成果。针对监督发现的漏洞,推动地区和部门建章立制、深化教育引导。东港市完善“村集体资源发包流程”及相关要求并在平台公示;振安区召开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现场会,并利用区宣教基地对村、社区干部开展警示教育。
优化保障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一是建立调研和分析研判机制。不定期深入县区及村社调研、分析研判情况,推广典型经验;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督促职能部门深入整改,推动流程再造。二是建立督办机制,针对信息公开预警、群众反馈意见答复不及时、群众活跃度低等问题下发督办单,对问题原因及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双检双查”,目前已下发督办单11份。三是建立通报机制。每季度定期通报,重点工作适时通报,目前已制发通报6期,“点名”通报镇街及村社46个。四是建立成果发布机制。适时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介发布典型经验并择优向上级推荐,在市级以上媒体发布经验做法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