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辽宁纪检监察网>>理论阐释

守护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4-04-16 08:39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魏文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化基因,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和道路根基。

“民惟邦本”的理念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文化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第一个方面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也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时代新征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赓续和传承民本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力量”,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天下为公”的理念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现代化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礼记·礼运》所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均表达古代先贤对大同社会的远景构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追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要传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等治国理念,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念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反映我国人民既注重追求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又注重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始终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并举,不但要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足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而且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举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新时代新征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智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完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和而不同”的理念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思想等影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睦邻友邦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内涵,使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传承中华文明爱好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着力促进和平,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积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各国开展平等对话协商,为人类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3JDSZK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