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辽宁纪检监察网>>理论阐释

新视野 | 厉行勤俭节约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5-05-27 16:4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分享到:

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实施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光盘行动”、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新风尚,社风民风明显改变。图为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九水街道于家下河社区某餐厅,就餐人员按需选取不同分量的菜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从抓月饼、抓贺卡、抓烟花爆竹等一个个“小切口”入手,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奢靡之风,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要深入理解厉行勤俭节约的价值意蕴,使尚俭戒奢的良好风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厉行勤俭节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重要伦理价值。

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论语》中讲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特别在道德修养上,人人都具有立志做圣贤的崇高目标,但若囿于物欲,就不必同他谈道了。《群书治要·文子》说“人多欲即伤义”,认为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就会欲令智昏,做出违背性德之事,离道日远。古往今来,大凡品行高尚的人均重视戒奢崇俭,以俭养德。孔子被子贡称赞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老子将俭德视为重要修持方法。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用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指出“有德者皆由俭来”,视节俭为美德之基。

俭以养廉。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清代张圻在《答周仲和书》中说:“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君子以俭养德,则能够直道而行,成就道业;如果对自身欲望不加以控制,贪图享乐,就容易丧失理想信念,贪污腐化,最终招致灾祸。宋代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以俭养廉,践行“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澄明境界,最终成就了“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的廉洁典范。

俭以兴业。儒家文化中“修身”与“治国”的贯通性使勤俭从个人品德扩展为政治伦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既是个人修身之法,也是国家治理之道。《尚书》记载,舜赞美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伊尹告诫太甲“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提出勤俭关乎国本的思想。孔子将“节用而爱人”视为治理千乘之国的措施。俭能兴业亦可远祸。孔子云:“以约失之者,鲜矣。”节俭可以避免过失与祸患。反之,如果穷奢极欲,则必然招致灾祸,不仅带来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风险,也会诱使民众作奸犯科,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正如《群书治要·晋书上》所说:“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节俭能够成事,奢侈必致败亡,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勤俭节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丰富的反对浪费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贫困与浪费共生的畸形现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人的蔑视,表现为狂妄放肆,表现为对那可以勉强维持成百人生活的东西的任意糟蹋,又表现为一种卑鄙的幻觉,即仿佛他的无节制的挥霍浪费和放纵无度的非生产性消费决定着别人的劳动,从而决定着别人的生存。”这种挥霍既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人的异化。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过度消费进行批判:“社会应当考虑,靠它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出“我们应当使我们的国家机关厉行节约。我们应当把沙皇俄国及其资本主义官僚机关大量遗留在我们国家机关中的一切浪费现象的痕迹铲除干净”,倡导政府要精简机构,厉行节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勤俭节约进行了诸多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勤俭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节俭朴素、谦虚谨慎,困难时不低头,丰裕时不奢靡,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1940年5月,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此前,重庆见闻令他极度失望:“国家前途深可忧虑。”然而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来招待客人。陈嘉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成为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仍旧带头保持勤俭作风。朱德对俭奢关系有着深刻认识。1960年10月,他写下《勤俭格言》一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朱德希望全国人民要坚持贯彻我们党制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精神,同时也提醒自己要长期坚持这种传统美德。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从一艘小小红船到一个个简朴窑洞,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进京赶考之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代代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新征程上焕发勃勃生机。

以厉行勤俭节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有力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了今日生机勃勃的中国,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党风正、民风淳,优良党风政风能够引领社风民风。近日,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了修订,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小事小处着手,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杜绝奢靡浪费,用“紧日子”保障群众的“好日子”。当节约型机关建设蔚然成风,当简约适度融入生活方式,勤俭节约就不仅是制度规范,更升华为文化认同。

厉行勤俭节约,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走向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以粮食安全为例,维护好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绷紧节约这根弦。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约如同一块隐形良田,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因此厉行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更是应对资源紧张、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不仅能够积累物质财富,而且可以有效涵养道德精神,推动构建良好社会风尚。当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节约理念在越来越多领域得到践行,文明风尚浸润人心、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让全体人民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勤俭节约从来不是物质匮乏的无奈选择,而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自觉坚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新征程上,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应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唯有持之以恒、化风成俗,方能应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刘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