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涉企检查不能只“看病”不“开方”
笔者日前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职能单位在开展涉企行政检查时,只列出问题清单,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等不予指导,让企业自己想办法整改。当地纪委监委及时对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责令举一反三整改,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为企服务意识。
涉企行政检查的初衷是为了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指出问题,却不提供任何整改建议和指导,就好比医生只告知病人患病了,却不开具药方进行治疗。这样只“看病”不“开方”的行为,背离了涉企检查的初衷,需引起警惕、加以防范。
只“看病”不“开方”的涉企检查,表面上看是手段僵硬、方法简单,背后是职能错位、服务缺失。有的工作人员对业务知识不熟悉、政策吃不透,自然找不到“病因”,开不出“良方”;有的搞“卸责式”检查,认为“查了指出问题就可以免责”,即使问题隐患演变成事故也和自己无关;有的只把自己当作管理者,而不认为自己是服务者,对待企业趾高气扬,何谈用心用情服务。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官僚主义在作祟,暴露出干部思想的懈怠、作风的漂浮。笔者在与一线纪检监察干部交流时,他们提到,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乱作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勤作为、善作为”的大门却没有完全打开,企业反映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事却依然难办”。一些企业主也坦言,“如果能把‘检查’转为‘指导’就好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就笔者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对行政检查并不排斥,反而表示“非常希望执法部门能够指导帮助补齐短板、排除隐患”。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摒弃“官架子”,当好“店小二”,在给企业开出问题清单的同时,也想方设法送上解决方案,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监管有温度、服务零距离”。
现实中,企业和群众判断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坏,最直接的就是看这个地区干部的作风如何,是不是把党中央关于涉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不是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嘴上说说就行,而是要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这是对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极大考验。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学习教育为契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大正能量。(喻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