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兴伪事兴务实
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俗嫌》中提到“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深刻批判虚言、浮术、华名、伪事等现象,倡导“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的务实品格。务实,其核心在于做事求真务实,做人质朴拙诚。在机遇挑战并存的当下,需坚守务实,葆清醒、戒空谈、去浮躁,以笃实之姿破除虚浮之弊,方能于社会变革中稳健前行。
什么是“实”?宋代吕本中以“当官处事,但务着实”,主张为官需摒弃敷衍塞责、文过饰非的行为。明代王守仁以“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强调为政者要以务实之心压倒求名之欲。“实”,对于为政者来说,是为人务实、敦厚朴实、不求虚名,是以“实心”行“实事”、以“实绩”应“民需”。凡事能成,不在坐而论道,而在起而行之。党员干部应以“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的实干作风,在调查研究中辨真伪,于改革攻坚时破坚冰,在服务群众处显情怀。
做事务实,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既要有“出实招”的担当,更要有“求实效”的追求。李时珍足迹遍布山海,亲察百草生长,遍访民间验方,三易其稿终成巨著,彰显实证治学之典范。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至今仍是科学探索的标杆,彰显务实精神的不朽价值。
“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务实之人,大多心性淡泊,与人相处、处事接物之际,总能秉持真实无华、质朴纯粹的本心,能够真正干事创业。反之,有些人办事虚浮、只会空谈,导致了严重后果。古有赵括“纸上谈兵”,他虽熟读兵书,常自诩“天下莫能当”,却因盲目出击导致赵军主力被围,直接加速赵国衰亡。当下的一些违纪违法案例中,有的党员干部只图虚名,导致决策部署脱离地方实际,浪费公共资源,群众利益受损。也有的将浮夸作风渗透到服务管理中,导致权力异化、政策空转、责任失守,最终造成资源错配。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古往今来,务实既是个人修养层面的品质要求,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将务实内化为精神自觉,在知行合一中淬炼真功夫,才能在乱花迷眼中锚定初心,于风险挑战中静水深流。党员干部当以“马上就办”的行动力破除虚功,用“办就办好”的责任心锤炼实效,让“不兴伪事兴务实”的品格成为改革攻坚的利器,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新时代务实的答卷。(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