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慎独不自欺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意为内心想法总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无人注意的时候,也会保持自我约束。然则何谓“慎独”?宋代陆九渊给出了答案,其认为“慎独即不自欺”。修身自律要始终如一,努力做到克己慎独,不论是在大庭广众,还是无人独处,都要固守内心的一方净土。
私下无人处,不仅指的是物理空间上的“独处”,更是内心的“独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处、细微处,越能考验和窥见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一个人独身自处时,无疑少了外在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在与私心斗争、与贪欲较量的过程中,若能保持廉洁自守自然可以心安,反之则极易滑入腐化堕落的泥潭。因此,无论是“明处”还是“暗处”,无论是“有人知”还是“无人知”,慎独自律从来不是利益的计算、外在的压力,而是初心的召唤、内心的自警,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没有他人约束,少了外界压力,如何做出抉择可以说是“存乎一心”。《格言联璧》有言:“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古往今来,那些清正廉洁、受人敬佩的先贤榜样,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慎独慎微,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无论是杨震用“四知”拒金、子罕以不贪为宝、许衡坚守“我心有主”,还是许白昊对公家钱“决不能疏忽”、谷文昌“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廖俊波追到电梯口退回海产品……他们无论何时何地均坚持原则,即使在无人知时,仍然能保持戒慎恐惧的心态,始终做到谨言慎行、行于可行、止于当止。
做到“慎独不自欺”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自我反省与动态提升的过程。对应到党员干部身上,自律慎独、清廉自守不会一劳永逸,须常打“预防针”、常筑“防火墙”,否则便会“一篙松劲退千寻”。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开始时能够做到慎独自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的变迁,在私下里便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人时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原谅自己,细微处以“小事不要紧不出事”为自身开脱,当一次次的侥幸放纵演变为欲望的黑洞时,这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终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克己慎独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自我修养,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自觉。
克己慎独是共产党人需要常修常炼的重要课题。新征程上,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腐蚀和围猎,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慎独慎微,面对“围猎者”“潜规则”,做到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