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辽宁纪检监察网>>清廉辽宁

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

发布时间:2024-08-28 10:36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从五个方面对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我们要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驰而不息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不断将监督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真管真严,保持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清醒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管党治党责任担在肩上,做到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必须发扬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贯到底,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既治标又治本,提高管党治党的精准性、实效性。

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走向异化、导致腐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西方所谓的政党轮替和三权分立,根本上要靠党的自我革命,依靠党自身力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是党强化自我监督、实现自我净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特权现象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

应对党情党风新动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内政治生态焕然一新,党风政风为之一振。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腐败存量尚未见底,增量仍在发生,查处的案件仍然数量大、涉案金额高,表现形形色色、花样翻新,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根除。必须克服已经严到底、严到位的厌倦情绪,密切关注和分析研判党情党风新动向,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一刻不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标本兼治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反腐败实践形成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懈强力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不断在深化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坚持“全周期管理”,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健全监管体系,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从严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这要求我们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有效贯通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从严治理,把严的要求体现到管党治党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身上。

改进党员管理机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合格方能肌体强健。要适应党员队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抓实党员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始终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抓严党的组织生活,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深化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制度,打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后一公里”;抓好党员日常管理,探索新兴领域党员管理方式,把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中,对不合格党员严肃稳妥处置,既从严要求又体现组织关怀,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严把干部选用关,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廉洁上有问题的坚决排除,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坚持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一体推进,把行为管理与思想管理统一起来、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八小时之内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管理贯通起来,让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突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

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无数案例证明,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实经常性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切实让铁纪“长牙”、发威,让党员干部重视、警醒、知止。纪律是标尺,“四种形态”是刻度,要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层层设防,实现“惩治极少数”与“管住大多数”协同并进。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常态长效纠“四风”树新风,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坚决斩断由风及腐链条,不断涵养新风正气。

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准确把握“惩、治、防”辩证统一关系,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在不敢腐上持续加压,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永远吹冲锋号,不断释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前移反腐关口,深化源头治理,做深做实以案促改促治,以纪法刚性约束推动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在不想腐上正本清源,上好党性教育必修课,用好警示案例“活教材”,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

坚持有效覆盖、贯通协同,织密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督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各类监督既依照自身职责发挥效能,又目标一致、关联互动,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自我监督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的自我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突出党内监督政治属性,站稳党内监督无例外坚定立场,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全覆盖,以监督实效筑牢政治忠诚。确保党内监督常态化落实,综合运用平时观察、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督促巡视巡察整改、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等形式,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加强对各类监督主体的领导和统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作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

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干位置、发挥保障作用,要围绕高效监督、从严执纪、精准问责等,不断提升履职水平。健全“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更加协同高效。在更大范围整合运用基层监督力量,提升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能力,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水平,拓展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探索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提高监督实时性、精准性、互促性。

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各领域各环节监督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互动性,每一种监督都会对其他监督产生重要影响,也都需要其他监督协同配合,必须上下统筹、联动推进。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同题共答、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强化统筹谋划,突出制度支撑,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原则、责任分工、配合机制的研究探索,健全完善贯通协调联席会议、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

坚持突出重点、靶向聚焦,强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治理效能

健全监管体系,重在聚焦、贵在精准,必须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安全、政治责任、政治立场、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发现和解决“七个有之”问题,坚决纠正政治偏差,及时消除政治隐患。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健全政治要件闭环监督、“回头看”等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聚焦“关键少数”强化日常监督。“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是各级党组织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所在,“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围绕执行制度、落实决策、履行责任、行使权力等,用足用好谈话提醒、政治生态研判、述责述廉、动态更新廉政档案等,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对“一把手”自上而下的监督,推动上级“一把手”抓好下级“一把手”,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将“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情况作为日常监督的重点,督促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实现以管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综合效应。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专项监督。金融、国企、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领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腐败易发多发。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紧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动真碰硬、深挖彻查,坚决纠治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等突出问题,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清理系统性腐败风险隐患。把重点领域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压实各方责任,整合监督力量,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补齐短板,实现常态化监督、长效化治理。深入剖析重点领域深层次问题,研究制定净化重点领域政治生态实施意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治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统筹推进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以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涵养良好发展生态。

(李猛 作者系辽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