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县:紧盯“阳光三务”背后“微腐败” 做实做细公开“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8 16:34    来源:沈阳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

近日,沈阳市康平县纪委监委在“阳光三务”监督检查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两个乡镇个别村与其他同等体量村相比,存在财务公开数据偏少、公开内容缺项等问题。经过实地核查,发现了一些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而不公开的问题。对此,20名乡镇、村干部被给予党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上面的一幕,是康平县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全方位推动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严查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做实做细“阳光三务”“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年初以来,康平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把“三务”公开作为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省纪委监委《关于全面推行村级“阳光三务”的指导口径》基础上,另增加县乡村“三务”公开内容89项。

 

为解决管理员不会用、群众不会看的问题,县纪委监委牵头组织相关专题培训和入户宣传工作,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教学,编制公开清单,统一公开模板。将“阳光三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任务清单,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落实“阳光三务”具体工作。在压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的同时,同步督促组织部、政府办、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等部门落实指导、监管责任。

“通过不断压紧压实‘阳光三务’主体责任,加强对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我县建立完善了基层公开、主管审核、部门抽查、纪委监督‘一公开三监审’的审核、监督模式,形成了‘分层定责、同步履责、实时考责、精准问责’的完整责任体系链条。”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关学博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161个行政村、15个社区、15个乡镇街道、58个县直部门公开内容106大项、135小项、37230条,基本实现了应公开尽公开,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就是基层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副主任董宇说。自“阳光三务”开展以来,接待群众同期下降150人次,信访件数量同比下降72.1%。

 

为了做实做细“阳光三务”“后半篇文章”,县纪委监委制定《康平县“阳光三务”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依托康平县“阳光三务+再监督”系统平台,聚焦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把管钱、管物、管事的关键人员、重点岗位作为查处“微腐败”的切入点,对全县“阳光三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分区域分类别全面检视、掌握“阳光三务”在县乡村三级落实情况,找准短板、查全问题,做到精准监督、靶向治疗。

随着全县“阳光三务”监督检查力度持续加大、公开质效各项要求不断提升,震慑效果也在逐步彰显。某镇一位离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因惧怕纪委监委高频率监督检查发现其违纪问题,主动到镇纪委交代在任期间虚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套取补贴资金的违纪事实,上交违纪款17万元。

“‘阳光三务’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了党群干群关系。”康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陈晨说,要坚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阳光三务”工作始终,以精准有力“监督的再监督”推动构建“公开外无特权、公开内有监督”制度基础,进而有效遏制“阳光三务”背后“微权力”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