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鲅鱼圈区纪委监委片区协作见成效 组合重拳出击惩治基层“微腐败”

发布时间:2019-04-08 16:59    来源:营口市鲅鱼圈区纪委监委

  交叉监督检查两次,函询镇党委班子成员1人,约谈镇党政班子成员及村、社区干部7人次,警示教育200余人次;协作办案6起,立案9人,党纪政务处分6人,收缴违纪款23.7万元……营口市鲅鱼圈区纪委监委红旗片区协作组的“成绩单”上清晰地展现了基层反腐工作的量化数据,这一串串的数字也折射出鲅鱼圈区纪检监察工作的实效,而实效的取得则得益于片区协作工作机制。

  鲅鱼圈区纪委监委将全区纪检监察工作下成“一盘棋”,打破乡镇地域界限,上下联动,建立片区协作工作机制,强化和提升乡镇纪委执纪审查力度和水平,瞄准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向基层“微腐败”亮剑,推动反腐肃贪向基层延伸,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成效显著。

  统筹协作 聚组织合力

  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基层纪检监察力量,鲅鱼圈区纪委监委在组建了7个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后,立即成立了7个片区工作协作组,以3个镇纪委、4个街道纪工委为依托,采取“一托三”的工作模式,即一个片区协作组协调一个区纪委监委办案部室、一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和一个乡镇纪委或街道纪工委,由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和主要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针对全区七个镇、处和74个区直党政机关协同开展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实行镇处牵动、区域协同、综合运转的工作机制,使分散的监督力量有效的集中起来,每组工作力量达到9人以上,并保证每组有一名检察院转隶人员,以解决基层办案力量分散、能力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不灵活、沟通不顺畅等问题。

  过去,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往往孤军奋战,一旦遇到复杂案件就无从下手,长期存在同级监督软、人员有限、能力不足、不愿办案、不敢办案、不会办案等难题。协作区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由“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组织、沟通、协调力度明显增强,以往各镇纪委、各街道纪工委、纪检监察组位低权轻、势单力薄、单兵作战的困境得以有效改善,形成了“1+1+1>3”的良好效应,消灭了“零办案”问题。

  协调配合 增监督内力

  红旗镇红旗堡村因拆迁导致干群矛盾较多,村干部频繁被举报,信访件数量只增不降。2018年3月以来,区红旗镇纪委连续接到举报,称红旗堡村原党支部书记李某之子非法获取56万余元动迁补偿款。举报多、涉款金额大、案情复杂,要在以往,仅凭红旗镇纪委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但有了片区协作工作机制,问题得到了很快解决。

  第三片区协作组通过“一托三”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合理分工,红旗镇纪委充分发挥接触群众面宽、群众工作“前哨”和属地“信息库”的优势作用负责从外围调取相关证据,广泛走访群众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纪检监察室依托委机关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充分发挥“中枢”作用,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利用派驻优势,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负责到区直相关部门调取证据;针对李某涉嫌诈骗罪行为,委机关领导协调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协同办案。三管齐下,共调取书证40余份,走访群众30余人,制作笔录18份。经过轮流谈话突破关键证人,协作组将该案成功查办,打了一场漂亮的配合战,成为鲅鱼圈区纪委监委片区协作工作机制的典型案例。最终,李某因违反工作纪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被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处分;其子因骗取56万元动迁补偿款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

  此外,片区协作机制还有效解决了基层纪委对同级党委监督乏力的现状,也通过以干代训、以案促学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基层反腐执纪人员的执纪执法水平及监督力度。

  人民满意 显反腐威力

  “职务、照片、电话都公示在镇政府墙上,我们现在可以随时反映问题,并且反映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片区协作机制让我们再也不担心所谓的‘人情案’、‘关系案’了”……

  “微腐败”有可能成为“大祸害”,其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片区协作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纪委反腐倡廉工作的质和效,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乡镇纪委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协作片区通过交叉检查方式根治“情面”难题,提升监督执纪问责震慑力,推动乡镇党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通过在镇政府公示协作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个人照片和电话,不仅对部分想腐败、准备腐败的党员干部产生一种强大而有效的震慑作用,将其腐败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惩一人、防一片、治一区”的预防效果,人民群众也对这种“外人”办案模式鼓掌叫好,协作区成为了党员群众眼中“不走的巡察组”。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群众身边的腐败每减少一分,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增加一分。勤挥“苍蝇拍”、惩治“微腐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片区协作工作机制就像一只长戟,一定会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强大的战斗力。